本书主要讲述宋代的历史文化。全书分十一章,描绘了宋代的政治变迁、制度设计、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而以政治史为主,将宋代历史分成兴起、守成、争执、突变、中兴、僵持和沉沦七个时期。作者不囿于过去的“主流”观点,而能够立足于史料,提出自己的解释,具有鲜明的特色。
历史是有温度的,历史是有趣的,历史有点有面,或深或浅,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读史更需要新的方式,搜历史正是这样一个读史的平台,一个高水准的历史作品集聚平台。本书通过历史文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三个方面,甄选大量有趣、有料的历史侧面。
本书分九章,内容包括:远古方位,天经地义;方国天下,华贵夷贼;山河湖海,王道地德;故国都城,天下之中;家即天下,万国来朝;穿越阻隔,海陆通达;蒙元扩张,东学东来;恩威四方,西学东进;认知世界,师夷长技。
本书以历史为脉络,将从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深入分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岐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解读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鸟瞰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较量,理性瞻望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向读者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至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
本书是作者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讲授TheWrittenWordinAncientChina一课的教材。作者将文字学与考古材料、人类学知识相结合,用421个古文字巧妙地重构了中国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途径,囊括了文字、古史、渔猎、畜牧、农业、谷物、冶金、工艺、饮食、衣服、居住、交通、生命、娱乐、商业、医学、战争、天文、方向与四灵等各个方面,在解析文字神秘起源与其意蕴、字形流变之外,更诠释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本书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出发,串联起相关的文字学、考古学、人类学知识,趣味性与学术性兼备。而书中嵌入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至现代楷书文字的字形演变表,也可进一步帮助读者理顺文字流变的过程。
本书收录《释教在道教之上制》《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论关中事宜状》《原道》《师说》《论迎佛骨表》等从唐中期到明初的文章。书中依照简介、原点、译文、背景说明、影响五大块解析相关文章。
本书收集的130多幅绝版彩色石印版画,大多来自法国的《小日报》,并且全都出自当时法国的名家之手,时间跨度从1891年到1911年,这20年间正是近代中国处于风云变幻、局势激荡的年代。在没有新闻照片的年代,这些插图构成了一部纸上的新闻纪录片,让我们从当时法国人的视角来观看大清帝国的最后一幕。
该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变迁的理论文集。书稿内容源自于侯印国教授发表于报刊的随笔文章和讲座讲义,全书主要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变迁中的文化融合与碰撞,涉及主题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火锅、月饼、螃蟹)、服饰(秋裤)、社会生活(垃圾、快递、追星、阅兵)到节庆、习俗、信仰(春节、清明节、灶神、哪吒、玉兔)等,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化,在一条条垂线上追溯它们的历史变迁,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中国人生活智慧中的文化细节。
本书回溯了吐蕃的历史源流,介绍了上古时期藏族的起源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探讨了唐朝时期吐蕃与党项,以及以党项人为主、联合其他民族所建立的西夏政权之间的关系,梳理了吐蕃统治西域时期,其与西域即今新疆地区诸民族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与吐蕃发生过联系与交流的西北地区几个古代民族的来源与相互关系。
本丛书所收录的史料包括各种正史、别史、实录、方志、档案、碑刻、年谱、游记及田野调查资料等,内容广泛且丰富,对研究傈僳学具有重要价值。本卷收录了近现代关于傈僳族的田野调查资料。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傈僳族卷;哇忍波自传;恒乍绷起义二百周年祭;关于傈僳族的历法;维西傈僳族渊源初探;腊八底傈僳族的丧葬习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