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全部文献重新进行了解读,详尽地展示了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环境、动机、过程、环节、性质和标志,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一生理论创造、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书从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角出发,将对信仰问题的研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场域中。从“什么是信仰”“信仰有什么意义”和“信仰什么”三个角度,分了五个部分来探讨信仰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旨在探讨信仰的形态与人的历史性之间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内生的、本质的、现实的联系,引导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前进。
本书收集的130多幅绝版彩色石印版画,大多来自法国的《小日报》,并且全都出自当时法国的名家之手,时间跨度从1891年到1911年,这20年间正是近代中国处于风云变幻、局势激荡的年代。在没有新闻照片的年代,这些插图构成了一部纸上的新闻纪录片,让我们从当时法国人的视角来观看大清帝国的最后一幕。
本书主题围绕日本职场、工作困惑、团队合作,以及工作中遇到的日本同事和朋友对作者产生的影响。透过她的赴日经历,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市面上难得一见的日本文化了解窗口。
本书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翔实的数据,探讨了美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不平等状况。吉伦斯考察了数千项公共政策,比较了穷人、中产阶层和富裕的美国人在这些公共政策上的偏好,吉伦斯发现,美国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会更多地偏向富人,而忽视穷人和中产阶层的利益。这本书还表明,金钱对美国公共政策制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富人通过影响选举、政党和利益集团,使美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并且这种不平等状况在不同的政策领域和时期广泛存在。
本书分剿夷与抚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自强及其失败;瓜分及民族之复兴及附录共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英国人做鸦片买卖;东西对打等。
本书全面梳理直系的起源、发展、变化、直至灭亡的过程;全程记录直系在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趣事、蠢事,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好事和坏事;多角度总结直系的特点、人员构成、势力范围;深层次分析皖系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真实还原直系主要人物冯国璋、吴佩孚等人的辉煌经历和最后命运。
本书收集了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1956—2009年在马克思主义领域所写的许多作品,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和不可分开的恩格斯)思想发展及其后世影响的研究。
本书以美国智库为中心,以美国历届总统任期为时间线,探索了20世纪以来的美国智库机构的发展历史,包括成立背景、研究领域、咨询的成功与失败等内容,并着重描绘了这些智库的重要时刻,深入揭示了政策专家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不断变化的角色等。
本书从总体性这一传统哲学的基本认识论入手,聚焦于研究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的多元总体性理论,揭示了他对于黑格尔、马克思、萨特、卢卡契和阿尔都塞等人的总体性理论的吸收和借鉴,阐述了他在总体性理论指导之下作出的关于后现代文化文学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批评理论,以及对于第三世界文学的评价和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