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民法典的政治性使命”为核心,围绕社会转型时期民法典的作用展开。全书除引言外共11章,分别是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法典化、社会转型与法典化的智慧、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民法典的时代精神、民法典的价值转型、社会转型与私法关系中的人权保护、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所有权保护、社会转型与人格权保护,等等,对于如何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民法典的调整作用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本书对我国法律职业互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分析,剖析了“互动中的逆向性流动”、“互动中的不良性流动”“互动机制的非职业化和非制度化”等深层次问题,为法律职业良性互动的制度构建作了充分的铺垫。全书介绍了法律职业互动的理论、历史发展、域外考察和启示、我国的现状与问题,并做了法律职业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最后分别对法官与律师、检察官与律师的职业互动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并提出了发展与完善的一系列建议。
本书选取中国古代社会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有重大借鉴意义的刑事政策思想进行研究,发掘其现代意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法治梦想提供本土资源。
本书着眼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内容主要集中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法律保护两大板块。河北省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拥有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不仅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持的需要,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承与发展也不可或缺。明确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总结其地方特点、释明其与法律保护路径的紧密关联成为本书问题研究的前提与基础。总结河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期工作与存在问题,笔者尝试从行政、知识产权与刑法三个视角对其进行法律保护,并针对相关问题,逐一给出解决思路,以期推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顺利前行。
本书作者以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视角,来审视法学的学习,以“至简、实用、可读”的原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法学学科的特性、法律人的思维、职业理想,到法律人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指导、论文的写作等,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导法学院新生迈入法律之门,顺利“登堂入室”。作者深入浅出地解答了法学本科生入学之初对法学专业学习与发展前景存在的各种疑问。
本书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问题概说:传统犯罪网络异化及其规制困境;理论现状:对传统犯罪网络异化刑法解释理论的梳理;问题关健:构建契合网络社会特质的刑法解释限度标准;具体方案(上):以法条的可能文义为基础;具体方案(下):以多种因素的考量为补充。
本书以漫画说法的形式,生动展现人的一生中的可能遇到的各项法律问题,并结合最新的法律规定进行解答。自出生开始,大到升学就业、结婚生子、家庭、事业、买车买房、投资理财;小到生活消费、旅游、交通、保险、医疗,甚至不时遇到一些违法行为,甚至涉及诉讼,本书都为您提供全面、实用的解决方案。
本书旨在反映民间法研究最新学术动态,在理论研究上探索法治秩序的多元化关照和自发型秩序的描述及其制度性反思,在实践中针对民间规则、民族习惯法、民间法文化等进行研究,鼓励从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等学科角度反思各种自发行为,以促进法治建设的民族精神阐发、体现法治的人文关怀,从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