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配套于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七版)的学习手册,每一章均包括学习精要、习题解析和补充训练三个部分。学习精要部分对每章知识点做出精要提炼;习题解析部分提供每章课后习题的答案及详细解释;补充训练部分针对课后习题未能覆盖或者覆盖密度不足的重难点提供一些补充练习题。
本书将港口与所在城市及经济腹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深入探讨了上海依托港口发展成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城市的进程和特点,揭示了上海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对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经济格局等。
全书共三篇:第一篇“宏观篇: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从宏观角度,基于经济、金融视角讨论周期观;第二篇“中观篇:如何把握产业机会”,从中观角度,探讨前景行业发展周期;第三篇“微观篇:企业如何抗周期成长”,从微观角度,结合实际案例,讲述企业传承与第二曲线发展之道。本书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周期、适应周期、韧性成长。
本书深入分析中欧经贸关系的历史经纬,提出重塑中欧竞合格局的新思考和新路径,有助于深化认识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内在逻辑。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技术预测、有史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三个领域的技术革命:信息、机器、材料、“咆哮的20年代”。
本书主要包括: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置身局外的经济学家、经济人、人工智能、老鼠和人类、齿轮与怪物得弄个内容。
本书主要包括:远大前程:战后的繁荣与萧条、借来的时间:全球金融危机和大衰退背后的真正原因、逃逸速度:经济政策的虚与实、增长的终结:长期停滞和新平庸时代的驱动因素等内容。
本书分析了历史上历次大国崛起的案例,以及如何实现跨越。同时,本书从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对“卡脖子”的五个方面——科技卡脖子、资源卡脖子、交通卡脖子、规则卡脖子和平台卡脖子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他国家的典型经验与教训,剖析“卡脖子”问题的理论实质,寻求“卡脖子”难题的破解之道。本书对于如何认识“卡脖子”问题、如何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如何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大国的崛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本书是作者对我国收入分配状况进行多年研究后形成的综合性成果,不仅进行了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回顾和国际比较,对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多角度描述和多方面的数据分析,更对我国收入分配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了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推进相关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以全面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提出了系统性的看法。
我们此前对于社会进步的理解建立在一个错误的信念之上:每个人能得到的东西会不断增多。这一基本迷思在资本主义的熔炉中锻造而成,但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等到迷思化为虚幻泡影,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要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资本主义终结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作者围绕着此类问题,用数不尽的例子一一阐述,娓娓道来,用强有力的事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通过自己有理有据的分析解决读者心中的疑问,描述了一个资本主义后生活的图景,发人深省。
本书所收录文章的作者包括林毅夫(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学院院长、世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周其仁(北大国发院教授),姚洋(北大国发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淼杰(北大国发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黄益平(北大国发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等北大国发院知名教授。